以信息共享破解恶意注销难题

来源:法治日报 时间:2023-08-16 10:15:33


(资料图片)

近日,我们在开展“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”中发现,一些企业试图通过恶意注销方式逃避行政处罚。此前,其他地方也出现了以恶意注销方式逃避法律责任的现象。对此,检察机关必须开展监督,以堵塞制度机制漏洞,并推动相关问题源头治理、系统治理。

为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,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,自2017年3月1日起,我国全面实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,对未开业企业和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登记程序。然而,这一创新制度却给了一些人恶意注销工商登记以可乘之机:部分申请人利用简易注销形式审查的便利性,通过提交虚假的“无债权债务承诺书”等申请材料,骗取注销登记以逃避本应承担的法律责任。

这种恶意注销企业的行为,严重扰乱了执法、司法的基本程序,如部分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时,错将被注销的企业作为行政处罚对象予以处罚,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“放管服”改革便利企业办理注销登记的积极效用,而且导致行政执法陷入“纸面执法”的尴尬,进而损害行政机关公信力;在司法机关的强制执行程序中,恶意注销的企业无法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,则会造成执行程序空转、执行效率不高等问题。

以虚假承诺骗取注销的方式为何能屡屡逃脱监管的法眼?问题的根源在于行政执法机关、法院和工商注销主管部门之间存在信息沟通壁垒,信息数据未实时同步、关键数据无法抓取等问题,这也是治理恶意注销工商登记的堵点、难点。因此,推动企业恶意注销类行政违法行为监督走深、走实,需要进一步打通各行政机关、司法机关的“数据孤岛”。

针对这一问题,我们充分发挥职能优势,以数字赋能为抓手,立足数据采集、借力数据碰撞,建立了常态化、高效性的排查模式:依托多平台数据的采集梳理,以企业被注销数据为基点,与行政机关处罚文书、当事人缴款凭证等数据进行碰撞,精准锁定违法线索,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监督模型。目前,我们已建议综合执法局、应急管理局等8家主要行政执法机关严格审核案涉被处罚对象,规范办案流程,严把执法质量关。

为了从源头上解决此类问题,有必要规范企业注销登记流程,促进各部门之间信息互通,强化各部门协同治理,建立联合应对机制。如在市域治理层面携手构建企业信用信息云服务平台,并开设专门的工商注销和行政处罚数据双向推送模块,汇集联通执法司法案件信息与市场主体变更、注销登记等信息,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。同时,要加大联合惩戒力度,对于恶意注销登记行为,要通过撤销登记、行政处罚、信用惩戒等手段予以有力惩治。此外,还要加大普法力度,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合法合规经营。

(贺刚飞,作者单位: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检察院) 

关键词: